最近买了一些衣服,几件衣服中产地有越南,孟加拉,还有平时存在感不在太强的国家,只有一件是中国产。
想起目前疫情,已经远远不只是衣服,而是口罩都有很多是转移到东南亚产了。国内很多工厂,直接竞争对手就是越南工厂。 而且这些越南工厂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从中国买了机器设备过去设的厂。。。
这让继续留在中国的进行生产的本土工厂更加艰难。因为在机器设备上竞争对手用的是一样的,而聘用越南人却便宜很多,税务又有优惠。特别是大约3月份开始,一些国家为了分散供应链,给从中国以外的其它东南亚国家进口进行补贴,等于从中国出口即使成本是一模一样,价格也比不过人家。疫情加速了产业迁出中国,然而产业链转移至少10年前就开始了。
这10年来,中国学术界经常流行一种观点,说外流的产业是本来就要被淘汰的产业,是低利润的产业。类似言论经常在网上看到。然而,制造业外流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1950年的时候,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制造业工作;
到2015年,不到十分之一。
1950年,快餐店的员工多为teenage的学生们做暑期工,
到2015年,40%的快餐店员大于25岁,超过30%有本科以上学历。
从2005-2016年,中国的工资翻倍了,成本越来越高昂。 从而导致了机器替代人的经济可行性。机器能替代的,是中端工作,也就是说,原本需要大学学历完成的工作,随着自动化程度增加,可能中学甚至小学即可完成。原本的大学生,需要下沉去做那些原本unskilled的工作,比如快餐店员;不愿意的人,则成为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失业或无业状态下仍要保持生活水准,需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需要政府投入,也即将相当比例的gdp用于此。然而按目前对医院等的funding方式和gdp投入比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增大投入比例,就得增加投入,并破除养老和医疗的双轨制,这显然也是执政阶层所不愿意的。于是这就成了一个悖论。成本只能转移,要么转移到企业,要么个人自负。
而从企业的角度,如果税负太重,就只能减少用人,或者转换所在地,比如像现在一些人做的那样转去越南这样人力仍然低廉,税收有优惠的地方。然而政府也不会坐以待毙,可能会对外国商品施加关税,鼓励在本地设厂。
所以后疫情后的世界,大概率是分成几个经济圈,各圈内形成产业链配套供给本地市场,同时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时代。这个圈仍然会受到地理及运输成本的影响。
会有很多人失业,底层赤贫会增加,中产会减少,但是能顺应时代发展并变化的会获得财富的快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