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商业角度看这部电影, “唐山大地震”这个题材是其核心竞争力,这么珍贵的题材本身就让人想去看,想了解当时发生的事。
可是让人失望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是编造了一个虚拟的家庭,在唐山遇到地震后,从不幸到发达,先苦后甜的事。很珍贵的历史背景和题材,却使用了编造的人物。 这样无疑是一种很讨巧的方法,不用描写大量的现实内容,也可以由小到大,通过小人物反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现象。
但可惜的是,后4/5刻意营造的桥段,并没有很好的承接事情的发展,编造得不像,不符合常规逻辑,人物性格也前后不一。
直看到女主角灯被领养时还觉得不错,前半部感人,让人感到人的渺小。
后半部则变成了言情片,场景一会到杭州一会到加拿大,讲的唐山的孤儿长大后分别在杭州出人头第,以及嫁到国外的事。不用看拍摄花絮,就知道是编造的,因为人物性格不一致,事情发展也不符合逻辑。
其实可以体会到编剧的用心,不少侨段的拍摄都能让人体会到其目的。包括故意安排了一场外地亲戚接孤儿的戏作催泪点, 还有这个题材里不方便直接加入色情和情爱,就加了个孤儿未婚先孕的戏段。为了制造情节的起伏,又安排孤儿事业家庭双丰收后去另一场地震救灾而从相认。可是。。。。还是那五个字评语:不符合逻辑!特别是里面女主角灯的形象塑造,开始塑造的是受伤,然后是对在灾害中拯救自己的领养父母的极度无情和冷漠,小时候就对养父母很冷漠(估计编剧想通过这点来反映孤儿在地震中的心灵受伤),然后长大后也是对恩人爱理不理,说走就走,被送到杭州的大学后,连续两学期不回家而是和男朋友同居,一直到养母死前才被养父通知回去见了最后一面。抛下失去妻子的养父人间蒸发。一直到养父退休头发花白,突然领了个孩子来说要和外国人结婚了,然后就出国了,又把已经孤伶伶一个人的养父丢在国内,从始至终就没赡养关怀过对她有再造之恩的大恩人。 这样的一个自私自利,以怨报德的角色形象,最后竟然是因为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几张地震照片就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汶川救灾了,然后和同样去救灾的弟弟相遇了,然后由发达的弟弟开着私家车送去团聚,最后亲人团聚,大团圆结局=。= 戏剧是够戏剧, 就是太假了。
如果是言情片:还可以
听说这部电影是根据一部小说改变的。我好奇看了一下小说梗概,发现电影中省去了很多关键情节。可能正是因为省去的这些情节,情节没有铺展开,很突然,让人觉得剧情不符合逻辑,让人物的感情变化也没有足够的剧情支撑。不过定位为言情片的话,本来就是不能追求太多的逻辑,而是讲究艺术效果,用特定的情节来营造氛围。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还可以。
如果是城市宣传片: 非常失败。
听说唐山政府为这部电影投资了6000万。很多人都在说这部电影是部城市宣传片,但又不刻意,比较隐形,做得好。但我觉得,这是部极为失败的城市宣传片。
前1/5都在讲唐山人民的悲惨,那种逃无可逃,无处升天的人间地狱场景,让人觉得自己的渺小,灾难的可怕! 后4/5的琼瑶式言情片,好的场景都是在杭州,加拿大等外地, 而唐山的几个场景是失去老公和女儿的女人的可怜的守望和守寡,还是悲惨。一直到了结局,终于闪过了一幕唐山恢复后的大马路的照片,可是只体现出了城市的重建,那些逝去的人已然回不来了!没体现出现在的唐山为避免重复那样的人间地狱做过任何改进和设计? 看了这部电影,让人对唐山只有一个感觉:唐山是一个让人会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制造恐惧,却不消除恐惧,如果作为城市宣传片,这部电影是极其失败的。
总结1:
1,前1/5的地震场面和孤儿的领养过程打4.6分。只有这部分是值得看的.本来这部分5分,但重男轻女现象扣0.4
2, 后4/5的琼瑶式言情片2分。成人后的男女主角,表现性格模糊,前后不一致。剧情没有反思,没有总结,没有深度。
总结2:
看来我还是喜欢看纪实片,动画片,科幻片,和文艺片。
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评价不高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它打着纪实片的名头,却是一个虚拟家庭的情感剧。想透过小人物命运反映现实,却又因情节没有逻辑和条理而没有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