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充斥了各种枪手写的关于板材和大理石等石材的软文,刚刚开始研究的人往往会一头雾水,为了辩真去伪,留下此文存证。 实木 VS 大芯板 实木不使用粘合剂,因此在原材料上有优越性,但实木漆的选择非常重要 劣质漆含超量的苯等污染物,气味经久不去 目前市面上大芯板号称是欧洲E1标准的,都是假货。因为根本没有这个标准 这个标准是属“自创”的标准,具体如何既无界定也无数值,不存在的标准如何衡量是否“达标”? 大理石 VS 人造大理石 由于古代根本没有人造大理石 所以豪宅都是用高档天然大理石建成的 人类对石材放射性的发现远远早于人造石的发明, 在人类发现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后, 对石材的质量就进行了规定来保护自身, 高端市场对质量的审核较严格,对放射性要求检测也更严荷,客观上造成了高档大理石辐射量一般较小 人造石这项技术70年代才发明,到实际应用,到人造大理石的发明和应用历史就更短 辐射量的大小与是天然还是人造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取决于原材料和加工技术。 但是在中低端的普通市场,质检不严格,很少有消费者会去要求看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书,造成一些使用法律不允许的高辐射材料制造的产品在市场上。 天然大理石需要衡量的指标一是耐磨,二是放射性 人造大理石需要衡量的指标,一是耐磨,二是放射性(因为都是用大理石粉或小石头粘起来的),三是苯是甲醇的污染量(人造石的粘合剂是由很多化工原料加树脂等制造的) 建材选择还有其它很多指标,但这几样是不可忽视的
Category: Being a Beauty Girl 美容养生
又是一年春来到
又是一年春来到,茁壮成长的长寿花mao足了劲儿要开花了^_^
奇异森林之羊
在迷你世界的茂密黑暗丛林里,时不时出现一个神秘的红棕色的生物,它维持着这里的生命力和轶序。突然黑暗中传来嗦嗦的声音,有什么动物从黑暗中走了出来。。。一道闪电划过,赫然是。。。一头羊!!只见它慢慢穿过一棵棵巨木,来到了一株未知的植物前。。
水
现在是真不知道喝什么水了, 纯水,特别是百事那个冰纯水, PH值太低,是只有5.5-6的酸性水, 纯水机出来的水有类似的问题。 自己买的净化器出来的水, 试过飞利浦的净水器和海淘的AMAZON上销量第一的水笼头净水器,都有活性炭泄漏现象,号称有超滤膜,但过滤出来的水一测,TDS值比自来水还要高。。。。。。 最靠谱,国家标准最严格的,是矿泉水。可又据说桶装水合格率只有66%左右 最后还是喝的TDS在121-131的自来水 —更新: 那个要高于6.5的出处可能是来源于这里: http://www.who.int/water_sanitation_…cals/en/ph.pdf 最后一段的CONCLUSION结论, 水的pH值直接影响水所具有的腐蚀程度和消毒效果,这使水的pH值与饮水健康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 主要是低于6.5的水具有高溶解性,怕在输送过程中引起包装物材料的溶出和泄露 关于人体的体液自我调节功能。。。这个可能和护肤有点异曲同工的感觉。 比如说我们人体的皮肤是酸性的, 如果一个人皮肤生机很旺盛,即使使用碱性的肥皂,人体也能自主调节成中性,但对于皮肤比较敏感,或者是在天气炎热情况下有些症状的皮肤,再使用碱性护肤品就会导致皮肤的不耐受现象, 衡量皮肤的碱性耐受度有个专门的指数, 所以现在很多护肤品都强调是弱酸性的,这样的护肤品不易引起过敏 又像吃蘑菇。 蘑菇有用干草种植和泥土种植的。而种植在土地有一定污染地方的蘑菇几乎都重金属超标,因为蘑菇具有容易富集重金属的特性。 人的肾脏也能对它进行解毒和调节,但有的医生要大家吃得一定要适量,是基于不要一直依赖于让身体调节增加脏器负荷的想法 虽然人的肾,血液能将不是很适宜人体的东西用各种复杂方法调节过来,可这调节也是建立在增加脏器的工作负担的基础上吧?有一种说法是不要在明知的情况下摄入与人体不合的东西,透支使用脏器。 虽然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不过能避免的时候就还是避免了。
说说PM2.5 空气污染的危害,北方与南方的不同,夏季与冬季的不同
有人说要因为PM2.5访谈我,其实很多资料都可以公开取得。PM2.5主要影响人类的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首先,病毒等有害物质需要载体来传播,在空气中它们附着在灰尘上,能引起过敏性鼻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因为体积过小,它可以经由呼吸系统(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堵塞血管,引起心脏病及血管性疾病 在核泄漏或放射性污染的地区,空气中的放射性粒子进入人体会持续的破坏人体的细胞。至于PM2.5的浓度,不同城市的不同时间是不同的。以北京为例,历史监测表明,夏天PM2.5污染更严重,因为北京冬天扬尘少,而污染主要来自取暖及燃烧,而在北京夏天,空气中化学物质因光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比冬天更高 与北方城市冬天PM2.5低于夏天相反,我们南方城市湖北广东等地区,夏季的污染比较少。除了季节的影响外,PM2.5的浓度随一天中时间的变化有高峰和低谷,这些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晚上由于逆差效应,晚9点降温后的空气污染比下午6点的上下班交通高峰要更严重。 以时间为轴来看空气质量的变化,我们目前空气的污染浓度是1995,1996年空气污染的N倍。所以千万不要说目前我们人均寿命只比发达国家低10年这样的话,因为之前统计的数据,那时空气的污染没有现在严重。现在污染所带来的后果,会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承担。除了改善大环境,没有其它办法 90年代开始的统计是用的传统的比重法测试, 而现在环保局每小时更新的数据用的是激光计数法测试, 9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学者,研究家,一些科研机构用传统方法在全国各地做空气质量追踪,实验,统计,但是这种手工方法需要时间长,不可能做到电子化每小时自动更新,而且那时候关注的人也不多,所以没引起重视。 现在我们每天看到的每小时更新一次的数据,都是用的国家规定的六种电子仪器之一进行的自动化播报,数据更新快,但精确率不如传统方法。需要校对。
亚都净化器参数及保修
今日空气
空气检测方法-及PM2.5的地域性季节性时间性变化
空气颗粒物检测有2种主要方法: 1 种是重量法。也就是手动法,是最准确的。需要人手动的称重。 2 种是光测量法,目前的自动监测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会受到误差, 所以需要与手动法不断比对。 粒子计数器就是用的光测量法。 比如,美国热力公司的仪器就是用激光的,40多万元,利用的原理是散射率不一样,得出不同的直径颗粒物的数量,用测出来的粒子个数换算成质量浓色。这个仪器美国FPA认可了, 但中国没认可。 美国99年提出监测PM2.5,有一些通过FDA的仪器。而中国去年提出要监测,在昆明,长沙,武汉等做了试点,进行仪器比对(与手工法测量读数比对)后通过了六款仪器。 目前湖南几个市用的都是SHARP(英文简写,不是夏普公司)的5030型号的粒子计数器作为 自动 监测设备。 利用的原理是: 先经“空气切割机”(BGI公司专利),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 ,用风机吸入空气,根据粒子轨径把不同的微粒分到不同的仪器中。如测PM2.5的仪测,测PM10的仪器。 再经过动态 加热装置,用以排除湿度的影响,(湿度高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在湿度高时溶入水中,形成液滴,吸附在粒子上增重。湿度高会加重气态污染向固态污染的转变) 同时也要进行温控,因为温度高时粒子体积会大,需要自动进行换算调节, 然后这些仪器先用“光散射” 的原理 进行粗算, 再用“贝塔射线”(衰减的量与颗粒物的浓度成正比)来调整精密度差,对光散射的结果较正(原理 是使用不同的滤膜,捕获特定的微粒。实际中用的是纸袋,让颗粒物在里面叠加,形成光斑,计算出一个比例,把上面的数据换算成质量浓度) 关于污染物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PM2.5的浓度,不同城市的不同时间是不同的。以北京为例,历史监测表明,夏天PM2.5污染更严重,因为北京冬天扬尘少,而污染主要来自取暖及燃烧,而在北京夏天,空气中化学物质因光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比冬天更高 与北方城市冬天PM2.5低于夏天相反,南方城市湖北广东等地区,夏季的污染比较少。 关于污染物的浓度变化 除了季节的影响外,PM2.5的浓度随一天中时间的变化有高峰和低谷,这些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晚上由于逆差效应,晚9点降温后的空气污染比下午6点的上下班交通高峰要更严重。 比如地面和空中的温度差的影响。晚间的PM2.5污染比白天要重是因为,晚上地面 温度低,空中温度高,这样空气就不对流。因为热空气一向是向上走的。这时的污染增加,不是污染在这段时间产生得多,而是因为排放条件下降了,形成了累积效 应。比如晚上9点到12点的污染都一直在累积没有排放走。而长沙平均62天的监测中有50次是这样的逆温现象。 风向也有关系。西北风时若北方有沙尘暴,则空气中PM10的浓度大。 关于空气中硫化物,氮化物的含量 硫化物因为有强吸附性。比如吸附在室内的QIANG壁上等,所以挥发较快。因此室内环境标准和室外环境标准对硫化物的容许量都高于氮化物。 硫化物与煤的燃烧有关。汽油中硫化物对它也有贡献。 氮化物主要是高温燃烧,如机动 车尾气,锅炉,天然 气,烧垃圾等。垃圾还会产生二恶英等致癌物。 水的处理 用锅炉烧水和用电烧开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会导致硬度增加。只是锅炉的QUEN环管需要定时除水垢。 但有的锅炉若是使用水蒸气注入普通水后使之加温利用水蒸气消毒,则不会导致硬度 增加。 过滤器中的活性炭颗粒不会造成污染。食用也无毒。 目前湘江的污染主要是上流水域污染,因为湘江这一节目前没有重工业,主要是铵,氮超标(生活水污染),有时会有石油泄漏造成污染。
四月的阳台
西洋甘菊,苹果天兰葵,铜钱草花 …etc.
今日空气
土壤介质对比实验
左:陶盆(100%蚯蚓粪);右:塑料盆,及另一红陶小狗盆(將椰土,泥土及有机无机肥以3:1:1混合) 播种时间:4月6日;播种品种:紫云英 实验目的:1 100%蚯蚓粪可否用于种植,是否更优越或有副作用 2 己知椰土作为覆盆表土有易起虫的副作用,己知红陶盆用泥土失水过快易板结,使用此新配比的介质可有改良作用
植物们住新盆
阳春三月,给2株1米高的虎尾兰换盆, 泡椰土,拌肥料忙活半天,愿兰兰们喜欢这个宽敞的新盆,茁壮成长! 注:为减轻盆重,此次用了椰砖800g,500g蚯蚓fen和少量颗粒肥
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
1. PM2.5是什么? 如果是初次接触,“PM2.5”这一串字符也许会让你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其实它有一个容易理解的中文名——细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这些颗粒如此细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人类纤细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这就比最大的PM2.5还大了近三十倍。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准确的PM2.5定义要在“直径”之前加一个修饰语“空气动力学”,这可不是故作高深。空气中的颗粒物并非是规则的球形,那怎么定义又怎么测量其直径呢?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颗粒物在通过检测仪器时所表现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与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且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的球形颗粒一致,那就称其为PM2.5。这样的定义也就决定了在测定PM2.5时,需要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把PM2.5与更大的颗粒物分开,而不是用孔径为2.5微米的滤膜来分离。 知道了PM2.5的定义,就很容易得出PM10的定义了——将定义中的2.5换成10即可,PM10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在PM10中,直径在2.5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被称为粗颗粒物,与细颗粒物相对。 2. PM2.5来自哪里,都有些什么成分? 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 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2000年有研究人员测定了北京的PM2.5来源:尘土占20%;由气态污染物转化而来的硫酸盐、硝酸盐、氨盐各占17%、10%、6%;烧煤产生7%;使用柴油、汽油而排放的废气贡献7%;农作物等生物质贡献6%;植物碎屑贡献1%。有趣的是,吸烟也贡献了1%,不过这只是个粗略的科学估算,并不一定准确[1]。该研究中也测定了北京PM2.5的成分:含碳的颗粒物,硫酸根,硝酸根,铵根加在一起占了重量了69% 。类似地,1999年测定的上海PM2.5中有41.6%是硫酸铵、硝酸铵,41.4%是含碳的物质[2]。 3. PM2.5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3]。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4-5]。 PM2.5的危害固然不可忽视,但仍不可与吸烟相比。对于烟民而言,千万不要有“反正空气污染,抽不抽烟一个样”的心理。吸烟可使男性得肺癌死亡的风险上升22倍(也就是上升2200%),女性的风险上升12倍(1200%);使中年人得心脏病死亡的风险上升2倍(200%)[6]。(编者按:本文经讨论有修改。谢谢网友们的指正与讨论。关于吸烟与空气污染的风险,推荐阅读白鸟的《空气污染真的能折合成吸烟数吗?》) 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降低PM2.5这些看似不大的风险,收益却是很大的。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做了一个估算:“如果PM2.5达标,全美国每年可以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7]。相比当前的中国,美国当时的空气质量已经相当不错,只有很少的地区存在略微的超标[8]。如果中国的PM2.5能够达标,社会收益无疑将会是巨大的。 上述关于PM2.5死亡风险的数据源自2002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论文[4]。这篇论文分析了一项长期研究中参与者的死亡率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死亡率升高与PM2.5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关联,而与粗颗粒物污染没有可靠的关联。该项在美国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始于1982年,当时招募了120万的参与者。论文的结论是基于长达16年的随访数据,是目前关于PM2.5污染增加死亡风险最可靠的证据。 4. 如果没有污染,PM的浓度有多高,现在实际有多高? 即使没有人为污染,空气中也有一定浓度的PM2.5,这个浓度被称为背景浓度。在美国和西欧,背景浓度大约为3-5微克/立方米[5],澳大利亚的背景浓度也在5微克/立方米左右[9]。中国的背景浓度有多高?目前尚无公开的数据,但应该不会和其他国家相差太大。 中国尚未开展大范围的PM2.5监测,公开的PM2.5数据非常有限。位于广州的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从2011年从6月13日开始每日发布PM2.5监测值[10],截至11月20日,浓度范围在0.6至99 微克/立方米之间(注:0.6这个数据应该是仪器故障所致,正常值不会这么低),平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这个值超过了拟发布的年均标准(35微克/立方米)[11]。在这121天中,已经有6天超过了拟发布的日均标准(75微克/立方米)。从近十几年来发表的科学论文中,可以查到中国一些大城市某一区域某一阶段的PM2.5的测定值。例如,2000年在北京的5个监测点测得的PM2.5年均值为101微克/立方米[2];2008北京奥运会的17天中,在北大测得的PM2.5最低28.2,最高147.4微克/立方米, 平均64.7微克/立方米[12]。1999年,在上海两个监测点测定的PM2.5年均值为57.9和61.4 微克/立方米[2]。这些年均值都远高于拟发布的年均标准(35微克/立方米)。 除了查阅以上这些零星的数据,我们还可以根据PM10的数据估算一下PM2.5的浓度。按照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PM10是常规监测指标,全国性监测已开展了十几年。从2001年至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PM10的平均值从125降到了90微克/立方米[13]。PM2.5和PM10之间的比例通常在0.5-0.8之间,我们取0.8做一个极端估算可得: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的PM2.5平均值为72微克/立方米,是即将发布的新标准的2.1倍(35微克/立方米)。和美国的空气质量相比,这差多少呢?2009年,全美国年均PM2.5为9.9微克/立方米,在724个监测点中有90%以上的监测点年均值低于12.6微克/立方米[8]。 全国的年均值只是用来反映我国颗粒物污染的总体现状,对于评价我们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意义并不大。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离我们生活、工作最近的监测点的数据。这个数据哪里有呢?如果你生活在北京而且恰好在美国大使馆附近,那你可以参考该馆发布的实时PM2.5数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大使馆的监测仪器是专业的(见问答8),但是仪器的校准和操作其实都会大大影响到最终的测定结果。大使馆毕竟不是环境监测部门,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他们测出的PM2.5数值经常比环保部门以及第三方测定的PM10还高,这是不正常的。所以,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必把它作为唯一的信源。 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并不生活在北京,即使在北京也不在美国大使馆附近,那我们该看哪里的数据呢?全国主要城市的实时PM10数据可以在环境监测总站的网站上查到,每个城市都有数个监测点,我们可以选离得最近的那个点作参考。由于研究显示,PM2.5 :PM10一般在0.5-0.8之间波动,(见《今天空气真的优良吗?》)如果你很乐观,那么可以估算PM2.5=PM10 × 0.5,如果你很悲观,那么就估算PM2.5=PM10 × 0.8。 5. 其他国家实施PM2.5的标准了吗,标准值是多少? 自从美国于1997年率先制定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许多国家都陆续跟进将PM2.5纳入监测指标。如果单纯从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出发,各国的标准理应一样,因为制定标准所依据的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结果。然而,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各国的污染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制定极为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只能成为一个华丽的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5年制定了PM2.5的准则值。高于这个值,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WHO同时还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的地区提供了阶段性目标,其中目标-1的标准最为宽松,目标-3最严格[5]。 下表列举了WHO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标准。中国拟实施的标准与WHO过渡期目标-1相同。美国和日本的标准一样,与目标-3基本一致。欧盟的标准略微宽松,与目标-2一致,澳大利亚的标准最为严格,年均标准比WHO的准则值还低。标准的宽严程度基本反映了各国的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越好的国家就越有能力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一些国家的PM2.5标准(单位:微克/立方米)】 6. 中国的PM2.5标准和其他国家比,很落后吗? 中国的PM2.5标准拟于2016年生效,虽然比美国落后了一二十年,但和欧盟的2015年生效相比,也不算太晚。如果仅从标准的数值来看,中国即将发布的新标准已经与WHO过渡期目标-1一致,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也算是开始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然而,即使标准值相同,而评判是否达标的方式不同,约束力是有极大差异的。举个例子,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于1996年,其中PM10的日均标准为150微克/立方米,表面上已和美国现行标准一样严格。但是,按照美国的标准,平均每年最多只能有1天超标,否则就算不达标,超标地区需要提交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而在中国的标准文件中,没有类似的规定。各地区在执行标准时,只是计算每年的“达标天数”和“达标率”。PM10的标准至今已经执行了15年,一个86.2%的达标率还可以作为正面消息报道[14]。 在即将发布的PM2.5新标准中,依然没有规定多高的达标率才是可接受的。WHO和其他国家是怎么规定的呢?WHO要求每年最多有3天超标(99%的达标率),澳大利亚最多5天,而美国和日本要求的达标率为98%。中国PM2.5标准的落后不仅是在标准值,更重要的是在约束力上。 7. 新标准即将发布,为什么要到2016年才实施?? 对于这个问题,标准制定者是这样回答的:“考虑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及目前全国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结合现行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为保障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将全国统一实施本标准的时间定为2016 年1 月1 日,以便为各地区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加强标准实施的有关配套工作[15]。” 这么说有道理吗?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于PM2.5标准的制定过程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我们就以这两个国家为例。 美国早在1994年就宣布要增加PM2.5的指标。1994-1996年间,开了多次研讨会,在1996年底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期间共接了14000个电话,收到4000封电子邮件、50000份书面或口头意见,而且多次通过听证会、会议、电视节目征求意见。经过这番诚意十足的意见征求,终于在1997年9月16日发布了PM2.5的标准。但在那时,尚未展开全国的PM2.5监测,直到1999年各州才陆续开始,2000年PM2.5监测常规化[16]。 澳大利亚在2001年开始考虑,并在2003年制定了PM2.5的非强制标准。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是收集数据,以便检讨这一标准是否合理,并准备于2005年开始考虑制定强制标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反对者认为应该直接设立强制标准,否则缺乏约束力,意义也就不大。澳大利亚环保委员会(NEPC)认为当时缺乏足够的PM2.5监测数据,没法很好地评估不达标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坚持了原先的做法[9]。直到今年(2011年),澳大利亚的PM2.5仍然不是强制指标[17],不过这期间一直在做大量的监测和基础研究工作[18]。 中国的PM2.5强制标准正在征求意见中,并拟于2016年实施,“实施”的含义应该是指开展常规检测并公布结果。美国从1997年发布标准到2000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澳大利亚2003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延后几年“实施”有其合理性,但是四五年的时间是否太长了呢? 8….
今天换盆的盆栽
今天偶给可爱的盆栽换了一个新的盆盆~~希望花儿会喜欢它的鸟儿搭档^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