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从电梯里放出来, 赶紧写下刚刚发生的惊险事件.
以前看过一些电梯失事的报道, 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洗过澡, 走出房间去开走廊的窗户通风, 不料一阵了风吹过, 门关了….=.=
转过身看着关闭的房门沉默. 身上没带房卡也没手机….无语..
脑子里飞快的转过几个方案:
方案1 去楼下试试前台是否上班 , 方案2 敲开同学的房门借宿一夜直到明天前台上班
先执行方案1, 很顺利, 前台通知服务员帮偶开门. 高兴的坐电梯回房间…
电梯正常上行,突然下降, 根本来不及反应,停住了, 偶第一反应是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
胡乱的按下几乎所有电梯楼层的按钮.
后来才意识到自己被卡在三楼到二楼之间的地方, 偶看着显示屏上交替显示的”3,E,12″, 左手一边不断的按2楼,1楼,B1,B2层的按钮,
右手就按电梯里的紧急电话, 可惜偶怎么按也没听到声音,不知如何使用(后来摸索到是需要先按那个”铃”的标志,包括接听,挂机也是按这个).
然后用力拍门, 叫人, 按铃. 心里就想: 不会吧, 这三楼好像本来就没人住,不会没人知道偶被困在这里了吧…5555
一边拍一边就在考虑自己能坚持多久. 如果不吃饭不喝水…呃, 至少到凌晨应该还是没问题的….不过拍了一阵,肚子真的饿了.=.=
过了一会,终于听到回应, 事先打算帮偶开门的服务员MM来了. 一边和她聊天, 偶一边仍不断按着2,1,B1,B2楼的按钮,等着维修人员来….. 最后是维修员在3楼用强制的工具把门弄开,偶才在服务员MM的搀扶下从卡在夹层的电梯里到了3楼.
事故发生后, 偶开始总结:
之前看到的< 电梯下坠时保护自己的最佳动作>的文章,其实不太准确. 因为当事故发生时, 很难那么快反应的一一做到. 自由落体的速度那么快, 人根本就反应不过来. 当我这次坐的电梯下降的时候,我就来不及反应, 是电梯自己停住了. 所以, 一套安全措施使得电梯不会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下坠,这才是最有效的。依靠人在事故发生时去按楼层, 弯曲膝盖,靠WALL站,不仅难以实现,而且需要一定的侥幸成份—比如需要失事的电梯因为你按了楼层就制动在那层停住.
=================附===============
现实世界中的电梯都设有许多安全装置,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让我们深入内部一探究竟:
钳住钢丝绳
在 曳引式电梯系统中,钢丝绳缠绕在曳引机的曳引轮上,其一端用螺栓固定在轿厢顶部。曳引机位于电梯井道最上方的机房中,其曳引轮可看作是一个定滑轮,表面有 圆周方向的凹槽。钢丝绳顺着曳引轮的凹槽缠绕,靠摩擦力带动。所以,当电机带动曳引轮旋转时,钢丝绳会随之被拉动。缠绕在曳引轮上的钢丝绳一端挂载轿厢, 另一端则挂载平衡配重。轿厢和配重均沿着固定在井道壁两侧的轨道运行,一上一下方向相反。
每根电梯钢丝绳都是由数股钢丝缠绞而成。这些钢丝绳很少会拉断,而且会有安全检测人员定期检查钢丝绳的磨损和疲劳状况。但既便如此,钢丝绳也不是绝对不会拉断。如果真的被拉断,会发生什么?
几乎所有的曳引式电梯的钢丝绳都不止一根,而是四到八根。即使有一根绷断,其余的钢丝绳也会提供足够的拉力承载轿厢。其实,一根钢丝绳的强度就能满足承载轿厢所需的拉力。
安全钳和限速器
现在,假设所有的钢丝绳真的全部拉断。别担心,电梯有一个名为安全钳的装置会启动。这个安全钳是电梯上的制动系统,随轿厢紧贴井道壁的轨道上下运行。安全钳的制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靠夹持轨道制动,另一种楔入轨道上的凹痕。通常,安全钳由一个机械限速器启动。
限速器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定滑轮,随着电梯的运行被带动旋转。如果电梯迅速下落而使得限速器旋转过快,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限速器的离心甩动装置便会触发制动系统。
井道底部
如果安全钳也失效了怎么办?您会迅速坠落,但还不至于自由落体。沿轨道的摩擦力以及轿厢下方的空气压力会很大程度上减缓轿厢的坠落速度(您会有一定程度的失重感)。撞击井道底坑时,轿厢会戛然而止,您会被重重摔落在地板上。
但 是,有两个能对撞击起到缓冲作用的机制。首先,电梯轿厢在坠落时会压缩井道下方的空气,就像自行车打气筒的活塞压缩空气一样。空气压力会减缓电梯坠落的速 度。其次,绝大部分钢丝绳曳引电梯在井道底坑都会建有一个减震缓冲吸能装置,通常是一个活塞杆,其下端置入液压杠。这个装置也会在坠落的一霎那起到缓冲作 用。
有了这些安全措施,在电梯失事事故中生还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不要尝试无谓的跳跃您 可能曾听说过,在发生电梯失事的时候应该立刻跳起来,这样在落地的瞬间就会“漂浮”在空中。这样有用吗?绝对不是。即使您能完美地把握跳跃的时机,也不会 带来帮助。我们来假设一下,电梯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坠落。您在电梯里跳起的时候,您的速度仍会是160公里/小时左右。这样,坠地的速度和电梯一 样,也是160公里/小时。还是会受伤!最好的做法是躺在轿厢地板上。这样会使您保持稳定且冲击力会分散,以免全部的冲击力集中于身体的一小部分。但是,这样仍会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