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Pm2.5 19000,开窗五分钟后35000
Author: admin
植物们住新盆
阳春三月,给2株1米高的虎尾兰换盆, 泡椰土,拌肥料忙活半天,愿兰兰们喜欢这个宽敞的新盆,茁壮成长! 注:为减轻盆重,此次用了椰砖800g,500g蚯蚓fen和少量颗粒肥
巿面上防pm2.5的"隐形口罩"
由于上海开始为交警配发隐形口罩,即鼻过滤器,特意查找比较了巿面上各种型号。经过比对原厂参数,淘宝上大部份贩卖的无论是台湾产日本产的"防pm2.5妙鼻贴",价格从几十到上百的,其实是为花粉而非pm2.5设计,最小过滤直径在7.8微米左右,对pm2.5毫无作用。还只有交警配发的那种过滤参数是1-3微米。而香烟烟雾颗粒在0.1-1微米,没有发现能防护烟雾颗粒的隐形口罩
凌晨12点半的广州车站
凌晨12点半的广州车站 返流高峰到来。机票,火车票提前三周即售空, 初五只在当天上午有零星退票,初六的票不见踪影, 凌晨的广州火车站仍人流如织,搭的士的入口人群排成长龙,不排半小时搭不到车;一排排穿迷彩戴"春运"字样袖章的人们在维持轶序;一辆辆的士敞着后箱盖驶离。。。 第一次体验春运。
WINDOWS无法识别IPHONE的解决办法
无法识别IPHONE分2种情况, 1 种是ITUNES无法识别。需要检查Apple Mobile Device Support是否开启 Windows Vista 和 Windows 7:点按开始,然后选取控制面板。点:管理工具:-:服务: 看是否开启。 2 种是WINDOWS无法识别IPHONE设备,无法提取照片。需要检查Apple Mobile Device USB Driver是否正常 点按开始菜单,右键点按计算机,然后选取属性。 点按左上角的设备管理器。“设备管理器”窗口随即打开。 点按通用串行总线控制器 如果显示黄色惊叹号,就用高级的UNINSTALL,再让系统自动检查硬件。再找到后安装上即可。 苹果官网上的这个最全面。http://support.apple.com/kb/TS1538?viewlocale=zh_CN&locale=zh_CN
影评:云图
抽空电脑上看了《云图》。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这片难懂了。 1是因为剧情不统一。同时讲几个小故事,各分剧剧情没任何联系和深意,仅仅是用一个胎记和打个小说名和电影名来联系一下。 2是不同角色用同样的演员来演,造成了混乱。好几个角色都是一眼就认出是同一个人演的。特效化妆是亮点又是败笔。好几个角色都是一眼就认出是同一个人演的。 这让人在看剧时一直在猜测3种可能:1 这是想表示一个人在剧中易容呢,2还是想表示一个人在不同时代转生了呢,还是压根就是3 完全不相干的数个角色,用同一个演员 看完3个小时后,发现是3 --好多配角之间没任何关系,就是为了玩花样搞特效让一个人来串数个角色。=。= 坑爹呀。这种一人分饰多角,严重影响了剧情的理解和表达 这剧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剧情太太太老套了。 什么揭发核电站,什么世界末日,什么克隆人权益,什么美国解放黑奴,这都是起码20年前的老题材了。。。类似的电影拍了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 老题材不是不能拍。要能拍出新意,或是超越前作,成为同题材中最好的,那也是种成功。 的确,这剧有创新,它采用了创新的表现手法----一次讲6个不同时间地点及完全不同主角的故事。这一方面是种创新,另一方面也造成每个小故事都不够深入,不够感人,火侯不够。 剧情是灵魂。 剧情不够吸引人,靠手法来吸引人。表现在本剧中就是靠特效化妆和弄乱叙述顺序来吸引注意力。 然而这些都是“术”,大用末可。成不了经典电影。 不过经典电影是个很高的评价,一年能有一部就很不错了。
鱼宝们吃夜宵
可爱的YAYA
美丽的早晨,可爱的鸭子,又是新的一天~~~v(^_^v)♪
关于PM2.5的十个问答
1. PM2.5是什么? 如果是初次接触,“PM2.5”这一串字符也许会让你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其实它有一个容易理解的中文名——细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这些颗粒如此细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人类纤细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这就比最大的PM2.5还大了近三十倍。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准确的PM2.5定义要在“直径”之前加一个修饰语“空气动力学”,这可不是故作高深。空气中的颗粒物并非是规则的球形,那怎么定义又怎么测量其直径呢?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颗粒物在通过检测仪器时所表现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与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且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的球形颗粒一致,那就称其为PM2.5。这样的定义也就决定了在测定PM2.5时,需要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把PM2.5与更大的颗粒物分开,而不是用孔径为2.5微米的滤膜来分离。 知道了PM2.5的定义,就很容易得出PM10的定义了——将定义中的2.5换成10即可,PM10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在PM10中,直径在2.5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被称为粗颗粒物,与细颗粒物相对。 2. PM2.5来自哪里,都有些什么成分? 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 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2000年有研究人员测定了北京的PM2.5来源:尘土占20%;由气态污染物转化而来的硫酸盐、硝酸盐、氨盐各占17%、10%、6%;烧煤产生7%;使用柴油、汽油而排放的废气贡献7%;农作物等生物质贡献6%;植物碎屑贡献1%。有趣的是,吸烟也贡献了1%,不过这只是个粗略的科学估算,并不一定准确[1]。该研究中也测定了北京PM2.5的成分:含碳的颗粒物,硫酸根,硝酸根,铵根加在一起占了重量了69% 。类似地,1999年测定的上海PM2.5中有41.6%是硫酸铵、硝酸铵,41.4%是含碳的物质[2]。 3. PM2.5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3]。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4-5]。 PM2.5的危害固然不可忽视,但仍不可与吸烟相比。对于烟民而言,千万不要有“反正空气污染,抽不抽烟一个样”的心理。吸烟可使男性得肺癌死亡的风险上升22倍(也就是上升2200%),女性的风险上升12倍(1200%);使中年人得心脏病死亡的风险上升2倍(200%)[6]。(编者按:本文经讨论有修改。谢谢网友们的指正与讨论。关于吸烟与空气污染的风险,推荐阅读白鸟的《空气污染真的能折合成吸烟数吗?》) 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降低PM2.5这些看似不大的风险,收益却是很大的。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做了一个估算:“如果PM2.5达标,全美国每年可以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7]。相比当前的中国,美国当时的空气质量已经相当不错,只有很少的地区存在略微的超标[8]。如果中国的PM2.5能够达标,社会收益无疑将会是巨大的。 上述关于PM2.5死亡风险的数据源自2002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论文[4]。这篇论文分析了一项长期研究中参与者的死亡率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死亡率升高与PM2.5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关联,而与粗颗粒物污染没有可靠的关联。该项在美国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始于1982年,当时招募了120万的参与者。论文的结论是基于长达16年的随访数据,是目前关于PM2.5污染增加死亡风险最可靠的证据。 4. 如果没有污染,PM的浓度有多高,现在实际有多高? 即使没有人为污染,空气中也有一定浓度的PM2.5,这个浓度被称为背景浓度。在美国和西欧,背景浓度大约为3-5微克/立方米[5],澳大利亚的背景浓度也在5微克/立方米左右[9]。中国的背景浓度有多高?目前尚无公开的数据,但应该不会和其他国家相差太大。 中国尚未开展大范围的PM2.5监测,公开的PM2.5数据非常有限。位于广州的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从2011年从6月13日开始每日发布PM2.5监测值[10],截至11月20日,浓度范围在0.6至99 微克/立方米之间(注:0.6这个数据应该是仪器故障所致,正常值不会这么低),平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这个值超过了拟发布的年均标准(35微克/立方米)[11]。在这121天中,已经有6天超过了拟发布的日均标准(75微克/立方米)。从近十几年来发表的科学论文中,可以查到中国一些大城市某一区域某一阶段的PM2.5的测定值。例如,2000年在北京的5个监测点测得的PM2.5年均值为101微克/立方米[2];2008北京奥运会的17天中,在北大测得的PM2.5最低28.2,最高147.4微克/立方米, 平均64.7微克/立方米[12]。1999年,在上海两个监测点测定的PM2.5年均值为57.9和61.4 微克/立方米[2]。这些年均值都远高于拟发布的年均标准(35微克/立方米)。 除了查阅以上这些零星的数据,我们还可以根据PM10的数据估算一下PM2.5的浓度。按照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PM10是常规监测指标,全国性监测已开展了十几年。从2001年至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PM10的平均值从125降到了90微克/立方米[13]。PM2.5和PM10之间的比例通常在0.5-0.8之间,我们取0.8做一个极端估算可得: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的PM2.5平均值为72微克/立方米,是即将发布的新标准的2.1倍(35微克/立方米)。和美国的空气质量相比,这差多少呢?2009年,全美国年均PM2.5为9.9微克/立方米,在724个监测点中有90%以上的监测点年均值低于12.6微克/立方米[8]。 全国的年均值只是用来反映我国颗粒物污染的总体现状,对于评价我们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意义并不大。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离我们生活、工作最近的监测点的数据。这个数据哪里有呢?如果你生活在北京而且恰好在美国大使馆附近,那你可以参考该馆发布的实时PM2.5数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大使馆的监测仪器是专业的(见问答8),但是仪器的校准和操作其实都会大大影响到最终的测定结果。大使馆毕竟不是环境监测部门,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他们测出的PM2.5数值经常比环保部门以及第三方测定的PM10还高,这是不正常的。所以,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必把它作为唯一的信源。 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并不生活在北京,即使在北京也不在美国大使馆附近,那我们该看哪里的数据呢?全国主要城市的实时PM10数据可以在环境监测总站的网站上查到,每个城市都有数个监测点,我们可以选离得最近的那个点作参考。由于研究显示,PM2.5 :PM10一般在0.5-0.8之间波动,(见《今天空气真的优良吗?》)如果你很乐观,那么可以估算PM2.5=PM10 × 0.5,如果你很悲观,那么就估算PM2.5=PM10 × 0.8。 5. 其他国家实施PM2.5的标准了吗,标准值是多少? 自从美国于1997年率先制定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许多国家都陆续跟进将PM2.5纳入监测指标。如果单纯从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出发,各国的标准理应一样,因为制定标准所依据的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结果。然而,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各国的污染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制定极为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只能成为一个华丽的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5年制定了PM2.5的准则值。高于这个值,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WHO同时还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的地区提供了阶段性目标,其中目标-1的标准最为宽松,目标-3最严格[5]。 下表列举了WHO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标准。中国拟实施的标准与WHO过渡期目标-1相同。美国和日本的标准一样,与目标-3基本一致。欧盟的标准略微宽松,与目标-2一致,澳大利亚的标准最为严格,年均标准比WHO的准则值还低。标准的宽严程度基本反映了各国的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越好的国家就越有能力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一些国家的PM2.5标准(单位:微克/立方米)】 6. 中国的PM2.5标准和其他国家比,很落后吗? 中国的PM2.5标准拟于2016年生效,虽然比美国落后了一二十年,但和欧盟的2015年生效相比,也不算太晚。如果仅从标准的数值来看,中国即将发布的新标准已经与WHO过渡期目标-1一致,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也算是开始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然而,即使标准值相同,而评判是否达标的方式不同,约束力是有极大差异的。举个例子,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于1996年,其中PM10的日均标准为150微克/立方米,表面上已和美国现行标准一样严格。但是,按照美国的标准,平均每年最多只能有1天超标,否则就算不达标,超标地区需要提交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而在中国的标准文件中,没有类似的规定。各地区在执行标准时,只是计算每年的“达标天数”和“达标率”。PM10的标准至今已经执行了15年,一个86.2%的达标率还可以作为正面消息报道[14]。 在即将发布的PM2.5新标准中,依然没有规定多高的达标率才是可接受的。WHO和其他国家是怎么规定的呢?WHO要求每年最多有3天超标(99%的达标率),澳大利亚最多5天,而美国和日本要求的达标率为98%。中国PM2.5标准的落后不仅是在标准值,更重要的是在约束力上。 7. 新标准即将发布,为什么要到2016年才实施?? 对于这个问题,标准制定者是这样回答的:“考虑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及目前全国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结合现行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为保障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将全国统一实施本标准的时间定为2016 年1 月1 日,以便为各地区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加强标准实施的有关配套工作[15]。” 这么说有道理吗?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于PM2.5标准的制定过程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我们就以这两个国家为例。 美国早在1994年就宣布要增加PM2.5的指标。1994-1996年间,开了多次研讨会,在1996年底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期间共接了14000个电话,收到4000封电子邮件、50000份书面或口头意见,而且多次通过听证会、会议、电视节目征求意见。经过这番诚意十足的意见征求,终于在1997年9月16日发布了PM2.5的标准。但在那时,尚未展开全国的PM2.5监测,直到1999年各州才陆续开始,2000年PM2.5监测常规化[16]。 澳大利亚在2001年开始考虑,并在2003年制定了PM2.5的非强制标准。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是收集数据,以便检讨这一标准是否合理,并准备于2005年开始考虑制定强制标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反对者认为应该直接设立强制标准,否则缺乏约束力,意义也就不大。澳大利亚环保委员会(NEPC)认为当时缺乏足够的PM2.5监测数据,没法很好地评估不达标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坚持了原先的做法[9]。直到今年(2011年),澳大利亚的PM2.5仍然不是强制指标[17],不过这期间一直在做大量的监测和基础研究工作[18]。 中国的PM2.5强制标准正在征求意见中,并拟于2016年实施,“实施”的含义应该是指开展常规检测并公布结果。美国从1997年发布标准到2000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澳大利亚2003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延后几年“实施”有其合理性,但是四五年的时间是否太长了呢? 8….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INTO THIN AIR
当意外发生在死亡地带内,世界上最出色的向导也可能会无力拯救他的顾客的生命。事实上, 世界上最有能力的向导有时也自身难保。 今天读到了有关1996年喜玛拉雅山事故的记述,极限运动的残酷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只是以到达大本营以上来说的话,到达喜玛拉雅山的上山者的死亡率一直最高为3.3%,1996年是3% 而如果按到达顶峰的话,1921-1996年之间死亡率就达到了25%。 高山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氧气不足,会影响判断力,以及造成各种高山症。 进而容易造成滑坠等事故。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很多不足都会致使。而且,没有救援。那种情况下真的没有人能救。 1996年春季夺去12人生命的那次旅程,其中领队霍尔,以及一个叫南比的日本女人,都是处于明明知道精确所在地时仍被舍弃救援– 霍尔在南山峰,由于手冻伤无法自行使用绳索下山,下面的人一直在使用无线电和其联系。他也独自在山上一雪洞挺过了零下华氏100度的一晚,但因风雪太大,其它人都认为自身状态不佳留守账蓬,唯一2名救援的人中途下撤,他要求救援不果,终于在第二天傍晚死去 而南比是在离营地仅350英尺的地方,3个同伴发现了她及另一个人躺在雪地中后,觉得自己没能力施救,而自行回了营地。另一个人最后苏醒凭自己力量走回营地,后却第二次几乎被撤下的同伴遗留,最终在2个留守人员护送下才到达救护所。 根据阅读这些成功上山者的故事,看到在在极端的情况下,其中很多人对对于自己任务的完成,都设置得优于别人的生命。为了实现顶峰的愿望,甚至不会停留下来求助看起来濒死的其它人,这或许,是因为会冒险来参加这样极限运动的人,本身就将上顶峰这一事,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实现这些欲望的渴求,已经让他们不惜漠视自己的生命,自然也不惜漠视别人的生命。 珍惜生命,远离极限。
户外==灵山事件
灵山遇难驴友的事件今天才看到详细资料。遇难的客观原因:1 环境恶劣。只做1日游的准备,但环境恶劣下行进时间成2,3倍增加; 由于环境恶劣,导致 2 强冷情况下手机无法开机,开机即自动关闭,摄像机也被冻坏,电子产品失灵 3 受困人生前发给河北警察有GPS定位信号误差大,离线路偏离有33公里 。GPS低温情况不可靠;—即通讯联系中断 主观原因:遇险人员没及时下撤,不认识路,没意识到危险,原本与大部队只相距300米时,2点半即可完成下撤时在5点还在原地。没有抓住二点半到五 点天黑这段时间下到下马威附近,就等于失去了八成的获救机会。一旦天黑,无论是自救下山还是救援者搜救,就已经希望渺茫了。人包分离,成功下山 的大部队没有立刻求援,下山后才知2人遇难; 意外原因:留在峰下的荧光黄色补给包,被另一队爬山者将包中食物和水拿出来后将包拿走了,被困山上 的2人没有任何补给和装备 如果主观上,1 不上五指峰,及时下撤,2 冲顶后走景区下山,而不是原路返回,其它装备:头灯,手台,–为什么手机没用时手台可用–无网络情况下通话,对讲机也别糊弄自己,看看去很冷户外先在冰箱里开机冻一下看看是否会还能正常接收发射,液晶一般会被冻的不能显示了,但是接受发射电池应该都还 能正常使用并有足够电量。这次事情如果还能保持通讯也许经过专业指导,还能坚持到救援赶到救援队也能准确找到位置,节省搜救时间。—————————————————————————————————-衣物一定要有特色,这样在救援时也便于定位#驴友灵山遇难事件#户外求生必要的四要素,PLAN-P保护,L定位,A搜寻,N导航。———————————-我来说下低温条件下在山谷中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自救:1、速度挖雪洞,并封口但要留有空隙通气2、将身体尽可能装进随身携带的户外背包中,并想办法填补背包与身体之间的空隙,拉紧背包绳封口3、原地等待救援,不要移动,移动只能造成失温加快4、在洞口处留有记号,以便救援队搜救。119。——————————————————————————————–其实可以用堆雪球的方式堆出个雪屋。也就是先堆一圈雪球,然后雪球上面放雪球。最后用雪把雪球缝隙填上挖雪洞的必备装备:(1)登山杖:适用来测雪的厚度、建通气孔、以及当雪洞标杆。(2)登山绳:是用来标示雪洞走向,因此需将登山绳固定洞内,再沿洞口拉出至洞外述外固定。(3)雪铲。(4)冰斧:可用来建通气孔及帮忙清雪洞的雪。 有了装备后,再来是天然条件了,一是雪要下的够厚,需要有二公尺垂直厚度的积雪,水平深度达四公尺,雪面面积至少也要十公尺 X 十公尺。二是 靠近碎石坡或小断崖下。三是近小稜线避风无树处。 具备了以上的装备与天候地形后,就可以开始挖雪洞了。首先需将倾斜的雪坡向内挖出约140公分左右高、80公分宽的垂直墙面,然后贴著雪墙底部 ,朝内挖一80公分宽、100公分高,顶呈半圆弧形的隧道入口,继续朝内挖到深度达140公分时,此时隧道需朝上方60度开挖, 待隧道高出入口底部达60 公分时,建一 160 X 100 公分底面积,高160公分可供一人坐蹲的工作平台,至此再来挖的方向须与隧道入口呈90度,并与外雪面呈平行方向前进,此后 需一边小心地挖,一面用冰斧或登山杖来测量洞顶与雪面的距离(也是雪洞顶雪的厚度),需保持在50公分或60公分左右, 在使用冰斧和登山杖测量雪的 厚度时,也做好了通气孔,另测孔和通气孔,最好建於圆弧顶侧面;若建於正上方,雪容易由通气孔掉进来;如此挖掘到200公分长、160公分宽及160公 分高,既已完成2人居室,并建成一半的雪洞,然后回平台朝另一侧开挖出同大之居室,既完成4人住之雪洞; 倘若只有2人,则只需建一半或将二边的尺 寸都缩减一半,在挖掘雪洞时,由雪洞内清出的雪块,则可利用来筑入口之挡风墙。 住雪洞的感觉是什麼呢?在视觉上,很像住在冰箱里,然而因其不易透风,墙的厚度也比帐篷厚,因此住在其内要比帐篷温暖,而且也不会有被强风 吹的摇来摇去,所以睡起来还真的很窝心,有时没水时,也可以偷懒地在墙上直接挖下一块雪来加热,就有水了。 事实上这些体验,只有自己亲身去住 过才能真实的享受,希望藉此次的经验分享,让有兴趣的登山者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可以在冬季雪况好时,享受一下住雪洞的滋味。 建雪洞的安全注意事项:不可贪大。每洞至少需备有一支雪铲,一支登山杖,一条登山绳。下大雨时,不要使用来居住。若遇大风雪,睡醒发现洞口已被封住,先使用登山杖或冰斧将通气孔整理好,然后测试洞口的雪纵深;太深长又不易清出通路时,则可选择由居室上方直 接挖出,毕竟上方的雪较松软也较薄。需由专业人员指导建设之。 另一种雪屋的建法称为雪塔型雪屋,首先需堆出一个4公尺直径,2公分高的雪塔堆。四人一组,派一人穿上滑雪板,另三人用雪铲将雪铲到4公尺直径的圆圈内,由穿滑雪板的人负责站在场中踩平堆高,直到达2公尺高时,他即可跳离塔 顶。朝雪平面下挖出隧道入口,这与前项挖法类似。其居室之挖建,侧墙需保持在40公分至50公分厚,屋顶需厚些,因此会建成於雪塔外形相仿的半圆形居室,这与雪洞建法不同,但其内同样可容纳4人居 住。 ——————————- 冬天户外失温的紧急处理: 失温和热衰竭或热中暑正好相反,如果你发散的体热多于你所累积的热度,和寒冷有关的疾病就会趁机而入。当人体核心器官的温度降至华氏九十五度( 摄氏三十五度)下时,就会发生体温过低的现象。和中暑一样,失温也是一种必须立刻处理的紧急状况,否则病人可能会丧命。 失温,是由于人体为了保持核心器官的温度,而使血液无法流到皮肤的表面和四肢。我们的体温会在环境影响下经由蒸发、幅射、对流、传导而降低 。穿著湿衣物、暴露于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为提高。失水也可能是这种风险的导因。 失温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因为极端的酷寒而起。一般而言,比起明显的危险情境(例如暴露于冰悬崖上,一阵零下三十度的 寒风吹过来),华氏五十度的绵绵细雨加上强风更可能引起失温。 失温的征状,会随体内核心器官温度降低的严重程度而有极大的差异,例如,发抖似乎是轻微的失温(体温在华氏九十到九十五度之间),因为人体 希望藉由发抖所牵涉的肌肉运动而使体温回暖。如果失温的现象愈来愈严更,身体就会停止发抖。经微失温的征状有:不停颤抖、双手摸来动去、蹒跚跌 倒、心理功能迟钝、不合作或是封闭自己的行为。失温的病人通常不会去注意这些早期的征兆,而如果你怀疑有人体温过低,不妨要那个人假装前面有高 空绳索,以脚跟对脚尖的直线步法走上十五呎,如果那人协调失衡,会经由这个测试看出来。 首先要随时注意观察,走路磕碰不稳,絮絮叨叨,动作笨拙,发牢骚都表现出了动作协调性和意识清醒程度的改变。如果发现周围人或自己出现这样的症 状,就要警惕失温症了。 判断时可使用冷静测试法:如果此人不能走30步直线(和看人是否喝多了类似,真喝多了就另说了),那么可以判断为失温。 如果发抖能在控制下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并能控制住肌肉的抖动)可以判断为轻度失温。做一道较复杂的计算或推理题(如从100往下数 ,每次减掉9或7)。如果失温,肯定算不出来(注意:高海拔环境中的高原反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是严重的失温(体温在华氏九十度以下),身体不再发抖,可是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会愈来愈差,而且愈来愈明显。病人虽然或许还能保持平衡 ,但可能已无法走路。他的肌肉僵硬,动作无法协调,除非已经恍惚或是其实已经昏迷,否则会做出意识不清或是不理性的行为。随着体温愈来愈低,几…
冬日观钓
冬日暖阳下观钓, 竹竿一支,燕尾钩一支,无饵,0. 8mm18kg线划钓上江鲤三斤半。活蹦乱跳。闻草钓做窝一说,需用石块作辅,与上回偶海钓随手抛有大不同。12月冬日临江钓与10月江钓,冬日海钓也有大不同,受水深影响远甚晴雨。
去听一场音乐会
今晚去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唱歌]。欣赏艺术家们的表演总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如果说民俗唱法像是有人在耳边诉说,美声唱法则更像看到声音像簇火苗在变化,扩散~大型管弦合奏时,似乎能看到声音是有色彩有张力的,它不断上升翻腾变化又连绵不绝~超有画面感的声音![哈哈]#优美的东西需要宁靜的心去体会#